“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我校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以中央一号文件为锚点,致力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7月6日至20日,团队前往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活动,矢志于解锁油纸伞产业的时代密码,用蓬勃活力深耕传统文化新生。
走村入户听民意,调研问卷汇实情
调研期间,实践团成员将炎炎暑气化作投身振兴实践的火热,身影活跃在湘潭县中心及城镇周围。他们聚焦石鼓油纸伞的群众关注度这一重点,深入街镇、走村入户、直“击”群众,与油纸伞匠人、店铺老板、当地工人、学校学生、周边村民等多元群体当面对话。实践走访过程中,许多居民对石鼓油纸伞未来发展前景表露担忧,并指出其市场消费动力不足的现状,同时也对实践团成员重点帮扶项目展开期待。但也有年轻创业者提出,可结合文创、研学、“云”宣传,让油纸伞“活”在当下,“闪”出特色。不同民意心声被采集、归纳、整理,实践团围绕石鼓油纸伞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石鼓民众的殷实期望,探索其工艺现状与精进方向,持续思考商智赋农的当代路径。
发放调研问卷
校企对话破瓶颈,直击痛点谋良方
为凝聚非遗传承共识,同探油纸伞发展路径,社会实践团积极参与石鼓镇油纸伞协会龙头企业专题研讨会,就电商发展与品牌建设问题与当地企业展开相关讨论。企业结合实际运营情况,梳理“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品牌影响力较小”“过度依赖短期‘网红’效应”等现存问题;实践团则从打造“石鼓油纸伞”区域品牌IP、统一运营公众号、开设直播专场等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企业负责人在研讨会结束时表示,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为破解油纸伞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期待未来双方能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创油纸伞产业繁荣盛景。
专题研讨会现场
调研电商摸脉络,联动平台扩声量
社会实践团来到将军村、安乐村,针对产品品牌辨识度不足、影响力欠缺的问题,采用电商直播的方式实现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他们运用电商知识,精心撰写脚本文案、认真布置直播现场。聚焦石鼓油纸伞电商发展,实践团以公众号为基础,同步开设小红书、抖音账号,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助力非遗推广。同时,还走访了石鼓镇油纸伞多家龙头企业,摸清爆款产品设计亮点和背后故事,为后续直播呈现非遗魅力筑牢内容根基。成员们拍摄的视频、照片不仅为直播内容积累了满满烟火气的视觉素材,更让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有了具象载体。
企业走访
聚焦痛点寻突破,多媒矩阵传匠心
“我们的油纸伞选用当地竹子作为制作原料,采用传统穿线技术进行加工,力求让每位顾客买得放心。”直播中,谭紫嫣、韩雨欣等实践团成员们对着镜头细致讲解油纸伞的选材用料、涂刷工艺和编织巧思,引发弹幕热烈称赞,许多用户纷纷下单购买。部分热门款式迅速售罄的背后,是这场直播超越带货的深层意义,正如实践团成员郑听芩所说,“我们以新媒体讲述为船,传载非遗价值走出深山,既拓市场新径,更扬文化薪火。这种传承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书写着当代文明赓续最动人的注脚。”
直播筹备
实践团基于所整理的资料和数据,从文化推广、产业融合等维度发力,完成了关于石鼓油纸伞文化发展传承的调研报告,创新性提出构建油纸伞产业园、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方案,并为其量身设计专属品牌LOGO,为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从策略到符号的立体支撑,用精准数据为企业转型奠基。他们针对当地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文化赋能的青春之种已播撒于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正抽枝展叶,将千年技艺的根系扎进时代的土壤。此次我校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商学智慧为梭,织就油纸伞的现代经纬,让非遗在业态交融中“活”起来、“火”下去,把和美乡村“路”铺向基层向往的诗和远方。
实践团部分成员与企业负责人合照
新闻:王琼怡 王思敏/摄影:倪洋洋 郑听芩
排版:朱婷
初审:王思敏
复审:段冰洁
终审:王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