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土木学术讲坛第177、178期暨岩土省重点实验室学术讲坛第11、12期顺利开展
为积极响应我校7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的号召,11月18日,我校于土木楼401会议室开展了土木学术讲坛第177、178期暨岩土省重点实验室学术讲坛第11、12期。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蔡国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顾晓强受邀出席,担任本期学术讲坛的报告人。本次活动由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秋南主持。
现场师生认真听讲
14:30,蔡国庆首先分享了题为“非饱和土的多场耦合响应描述及其工程应用”的报告内容。他从该项研究的背景及现状入手,点明交通岩土、能源岩土、环境岩土三种岩土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引出岩土工程中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非饱和土热-水-力耦合力学行为。同时,蔡国庆举出“海底采油引起的海床沉陷”这一例子,反映传统土力学理论在处理多场耦合问题上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他还详细讲解了“土体非线性多场耦合模型”的研究思路、方程推导及各项原理的限制条件。
蔡国庆在作学术报告
当谈及非饱和土热-水-力耦合特性时,蔡国庆运用分类讨论、对比分析、图表结合等方法,结合固相自由能函数、耗散函数、弹塑性参数、耦合系数等,鲜明突出地讲述了温度、水、力三者对饱和土耦合特性的影响。理论应当应用到实际中去。哈大高铁、北京轨道交通西郊线、蒙华铁路黄土隧道等工程就应用了非饱和土的相关理论。
16:00,顾晓强报告“土的小应变特性及其在深基坑变形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研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使得重大工程对变形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在这一背景下,这项研究极具先进性和时代性。顾晓强先简要介绍了土体的小应变刚度特性,非线性是其最大的特性之一。另外,顾晓强还讲解了小应变硬化(HSS)模型及其参数的试验研究,举例上海典型土层HSS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从黏土、粉土、砂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质分类讨论HSS模型参数的实际应用。
顾晓强在作学术报告
HSS模型在工程方面的应用广泛。顾晓强以新金桥广场基坑、申能大厦基坑为例,通过有限元数据的对比分析及土样扰动对土体小应变G0(剪切模量)的影响得出:现场试验G0值明显大于室内试验G0值。该项试验结果也初步验证了HSS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确定参数的重要性。
陈秋南在主持
活动最后,在场师生纷纷提出疑问并与两位教授进行交流探讨,师生们收到两位教授的耐心解答后都心满意足。陈秋南在采访中讲道:“这场学术讲坛是专家学者之间思维的碰撞,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发展的前沿,也能让我校师生在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此外,他认为土木工程对于国家铁路、公路、城镇建设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学术研究不但要加强理论推导,更要注重实验和应用。
新闻:张晓芬 徐靓 蒋晶蕙/摄影:卿珠钧 刘美娜
排版:邓晓萱
责任编辑:文思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