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湖南科技大学“芙蓉学子”公益实践团深入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在雪峰山脉余脉的崇山峻岭间,探寻高山猕猴桃与延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的“破茧之路”。群山环抱中,千亩梯田如绿色天梯沿山势层叠,猕猴桃藤蔓缠绕成荫,延季蔬菜青翠欲滴,一幅“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这背后,是基地负责人杨小树三十年如一日,带领苗乡群众向荒山要效益、以科技促发展的奋斗史诗。
山地突围:向“石旮旯”要效益的攻坚之路
“土层薄如纸,保水如漏斗,一下雨就滑坡。”杨小树的女儿杨思向实践团回忆起基地初创时的困境。这片海拔700余米的山地,曾被村民断言“连玉米都养不活”。面对“先天不足”,杨小树带着团队翻山越岭勘测地形,请来农业专家现场“把脉”,敲定“修梯田固土、建水塘蓄水、引山泉灌溉”的三步走方案。寒冬腊月里,他带头抡锄头、砌石坎,双手磨出层层厚茧;雨季来临时,披着雨衣守在工地,确保每一道田埂都牢固耐用。三年攻坚,1021亩梯田如银链嵌山间,5座蓄水池似明珠映天光,滴灌管道织就“毛细血管网”。昔日荒坡亩产猕猴桃跃升至2200斤,“石旮旯”终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高山猕猴桃与延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局部图
沃土攻坚:科技赋能破解“土壤密码”
“山地种菜,土壤是命根子。”杨思的话道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地土壤多为砂土,有机质含量不足1%,团队四处取经后,创新推出“有机肥+沼液+油菜花”改良方案:从周边养殖场回收粪肥发酵成沼液,通过“大管道直输+小管道滴灌”构建养分输送网;轮作油菜花等绿肥作物提升土壤肥力;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精准补充钙、镁等中微量元素。全程拒绝化学农药,人工除草与沼液施肥结合,使土壤达到国家级有机标准。如今,丝瓜、小米椒、猕猴桃等10余种作物实现错峰上市,亩产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

生态种植基地挂满枝头的猕猴桃展示
就业引擎:让“留守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
“以前在外打工,一年见不到孩子;现在基地上班,每月挣3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孙子。”正在搭建基地民宿的工人杨进辉笑着说。在这座“家门口的产业园”,像杨进辉这样的“上班族”有1000余人。数据显示,基地累计帮扶蒋坊乡623户脱贫户、监测户及困难家庭,带动全乡发展高山果蔬2万余亩,2417名苗族乡亲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从“背着铺盖外出打工”到“田间地头当产业工人”,村民们不仅“钱袋子鼓起来”了,更找回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基地工人在给秋月梨套袋
初心如磐:父女接力书写“土地生金”传奇
“别人说我傻,放着城里白领不做,回来当‘泥腿子’。”杨思坦言,父亲杨小树创业数十年,曾因土地纠纷损失百万,却始终坚守“让土地生金、带乡亲致富”的初心。受父亲言传身教,杨思放弃城市工作返乡,推动基地升级为集种植、冷链物流、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下一步要发展观光采摘,让‘高山蔬菜’成为城步金字招牌!”站在观景亭上,杨思望着满山青翠,眼中闪烁着与父亲如出一辙的坚定。
从荒山秃岭到千亩绿洲,从外出务工潮到返乡创业热,杨小树父女用数十年耕耘诠释的不仅是新时代农民的担当,更是一曲写给青年的“田野之歌”,他们的故事如灯塔照亮乡村振兴的青年赛道。曾经被视为“落后代名词”的土地,正以产业创新活力、政策支持沃土和自我实现舞台,呼唤青年以“新农人”身份书写别样青春。

蔬菜基地副管理员展示丰收的苦瓜
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正是青年施展才华的“最先一公里”。如同杨小树父女让荒坡生金,当代青年可用创意让乡土焕彩,实现青春活力与土地厚重的相遇、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的同频。青年是产业振兴的关键“阳光”,唯有像杨思那样接过接力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扎根、“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耕耘,方能让乡村振兴之树结出民生幸福与民族复兴的硕果。这,正是杨小树父女故事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乡土中国的未来,永远属于那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青春献给新农村的追梦者。
新闻:万希凤 蔡美玲 李凯娟/摄影:杨思 倪洋洋
排版:黄鸿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