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湖南科技大学“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实践团队走进蒋坊乡柳林村,在村干部陪同下探访老党员唐老喜。推开吱呀作响的斑驳木门,青苔爬满的石阶蜿蜒至堂屋,迎接实践团成员的是一双布满沟壑却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位被村民亲昵唤作“唐妈妈”的八旬“邵阳好人”唐老喜,用六十年党龄在苗乡大地上镌刻出“共产党员”四个字的千钧分量。
一、红歌里的初心:“你们是破土的新芽”
“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我就看到了希望!”唐老喜枯瘦的手紧紧攥着队员的掌心,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浑浊的眼眶泛起潮红,忽然哼起《社会主义好》的调子。歌声沙哑如老树皮摩擦,却带着穿透岁月的力量,像冬日暖阳融化残雪,将半个多世纪的甘苦与信仰的温度揉进每个颤音。实践团领队蔡美玲老师红了眼眶:“那不是歌声,是一位老党员用生命年轮写就的初心史诗。”
二、六秩扎根路:“党员就该扛最难的活”
作为柳林村原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唐老喜的人生轨迹是一部微缩的乡村奋斗史。为解决村民断粮危机,她曾在抢种时节被尖石扎穿小腿,鲜血混着泥浆浸透裤脚,却跪在田埂上完成最后三分地播种;因过度劳累,她流产多次,最终留下隐患导致终身不孕。命运波折,但她却始终笑着说:“党员就该扛最难的活。”
此后数十年,她把全村孩子当作儿女,踩着草鞋走遍全村山路,资助贫困学生、调解邻里矛盾,常年为村务奔波劳累,成了柳林村的“主心骨”。时至今日,她依旧坚定地告诉我们:“我是党员,我就要主动担责!为了大众牺牲小我,我不后悔!”
▲唐老喜同志讲述奋斗历程
三、风雨铸勋章:“荣誉属于所有熬白头的人”
1987年卸任后,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儿媳患癌时医保尚未普及,她挨家挨户借钱筹医药费,几十万债务压弯了脊梁;养子外出务工后杳无音讯,她把思念缝进鞋垫,却从未向组织伸过一次手。
▲唐老喜同志展示勋章与证书
“这些不是我的勋章。”老人佝偻着身子,从衣柜顶捧出红绸包裹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与“邵阳好人”证书。掌心的裂痕如大地经纬,与勋章的金辉交相辉映。她常说:“乡村振兴要靠年轻人,但老党员得做压舱石!”耄耋之年仍坚持学时政、讲党课,用苗乡方言把亲身经历和村里变化转化为激励后辈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四、星火照前路:“未来是你们的长征路”
“唐奶奶的手掌像老树根,却能托举起全村人的希望。”队员孙天博在笔记里写下这句话。那些布满老茧的指节、眼角笑出的沟壑、柜中按年份码齐的荣誉证书,构成了比任何教材都鲜活的“思政课”。如今,实践团在柳林村建起电商直播间,帮蔬菜基地拓宽销路;村小课堂上,志愿者正教孩子们画“我心中的乡村振兴”——这些场景里,处处可见“唐妈妈精神”的延续。
临别时,唐老喜执意送队员们到村口老树下。山风扬起她满头银丝,阳光穿过叶隙在破旧的蓝布衫上织就流动的光斑,宛如岁月颁给她的隐形勋章。“要啃硬骨头、闯新路子!”声声叮咛如重锤落心,这位老党员践行一生的信仰,正化作湘西南群山中不灭的星火,照亮青年一代扎根乡土的长征路。
新闻:万希凤/摄影:倪洋洋
排版:黄鸿崴